特殊教育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

本文Tag標簽:學校教育??

  特殊教育的最初倡導者主要是歐溯的一些醫(yī)生。他們都是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敢于向當時的學術權威發(fā)出挑戰(zhàn)。

  其中之一便是法國醫(yī)生讓·馬克·加斯帕德·伊塔德(JeanMarcGaspardItard,1775-1838年)。他是一位治療耳病和教育聾童的專家。19世紀初,這位年輕的醫(yī)生開始對一個12歲左右的野孩子施教(這個孩子曾赤身露體地四處流浪,是被人從法國的森林里找到的)。伊塔德的導師菲利醬·皮納爾(PhilippePinel,1745-1826年)是法國的一位名醫(yī),很早就提出要以人道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瘋癲患者。但是他勸告伊塔德放棄努力,因為這個名叫維克托的孩子是個毫無希望的白癡。然而,伊塔德依舊堅持不懈。雖然他并沒有使維克托完全恢復正常,但是他通過耐心,系統(tǒng)的教育,終于使這個野孩子的行為有了很大改變。

  伊塔德的學生愛德華·塞古安(EdouardSeguin,1812-1880年)于1848年移居美國。在此之前,他就因教育弱智兒童而聞名,盡管當時的大多數思想家都認為這類兒童是不可教誨的。1861年,塞古安在紐約市立大學榮獲醫(yī)學博士學位。他的著作《白癡和治療白癡的生理學方法》詳細解釋和論述了伊塔德使用過的方法。這本書還為瑪麗亞·蒙臺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年)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蒙臺梭利是第一位獲得醫(yī)學學位的意大利婦女,她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因為她是教育弱智兒童的專家,而且因為她是正常兒童早期教育的倡導者。

  伊塔德,塞古安及其后繼者就教育提出了許多變革性的觀念,這也就是所謂上個世紀令人振奮并且構成了當代特殊教育的基礎的發(fā)現(xiàn):

  1)因人而異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中,采用何種教學方法應視孩子的特點而不能根據既定課程的內容而定。

  2)循序漸進的教學安排。最初的工作應以孩子能夠接受為前提,然后再逐漸引導他們學習比較復雜的內容。

  3)強調刺激和喚醒孩子的感覺。目的是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教學工作所提供的刺激并對此作出反應。

  4)精心安排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旨在使環(huán)境結構以及孩子在其中的經歷能夠引導他們自然地進行學習。

  5)及時獎勵孩子的正確行為。目的是鞏固這種正確行為。

  6)傳授生活技能。目的是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自理并具有勞動能力。

  7)認為每個孩子都應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相信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